湖南省郴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造福中国光耀世界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1-10-12 10:17:04 打印 字号: | |

  2021年9月27日拍摄的云南腾冲北海湿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王冠森摄

  从北极星的方向凝视地球,它被两根橄榄枝紧紧环抱,五大洲镶嵌于5个同心圆,代表八方的8条直线交汇于一个中心点……

  联合国徽章,昭示希望。镶嵌着它的大理石讲坛,是凝聚全球共识的重要场所。

  生态环境,攸关人类存续;生态文明,攸关人类发展。这是摆上“世界桌”的紧迫课题:如何完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如何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如何定位生态文明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

  面对这些激荡全球的时代之问,中国作出了历史性回答——

  今年9月举行的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视频发言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完善全球环境治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一年前,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世界庄严承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他并倡议,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

  10月11日至15日,联合国在昆明首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召开全球性会议——《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一阶段会议。习近平主席将于12日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贡献中国方案,展现大国担当。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中国不断深化对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不断开创生态文明的新境界,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进行了深入探索,作出重大贡献。


  新理念

  时间的指针回拨至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八大开幕,世界聚焦中国。

  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被首次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构成“五位一体”。

  “生态文明建设”还首次载入党章,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执政党行动纲领。

  早在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就提出重要论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对经济与生态在演进过程中相互关系的深刻剖析,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生动阐释。

  从中共十八大召开的那年开始,中国经济主动放缓。这给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态文明建设留出了空间。

  2014年,中国作出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

  2015年,中国提出新发展理念及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绿色”则是新发展理念的五大构成之一。

  也就是在这一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业采伐。

  图为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大兴安岭林区(资料图片)。新华社记者刘磊摄

  57岁的周义哲一直在跟树木打交道。在当了35年伐木工后,他“转身”成为一名护林员,和工友们一起负责森林的健康抚育。

  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周义哲所在工队曾经一个冬天砍伐的木材就能装满400节火车皮。

  从“砍树人”到“看树人”,周义哲的身份转变,也正是中国及其民众生态观念转变的一个缩影。

  2017年1月,习近平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呼吁: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9个多月后,在被国际舆论称为“站在世界地图前”召开的中共十九大,推动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被写入大会报告。

  报告提出,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美丽”由此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要特征之一。

  报告明确了中国现代化中一个主要内涵: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在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首次提出并载入党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在2018年的中国全国两会上,“生态文明建设”载入了国家宪法。

  2018年5月,中国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首次提出“生态文明体系”目标,涉及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环境质量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生态安全体系等五大方面。

  2020年8月15日,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牧民在雪山脚下远眺岗加曲巴冰川。新华社记者吴刚摄

  2020年9月,习近平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通过视频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共建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较之3年多前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倡议的“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又增加了“繁荣”的定语,这更加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对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两者关系的深刻理解。

  从2013年提出的“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到2017年提出的“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再到2021年先后提出的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论述、部署不断拓展深化。

  100多年前,面对突飞猛进的工业文明,马克思曾忠告说:“文明如果是自发地发展,而不是自觉地发展,则留给自己的是荒漠。”

  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习近平以其关心人类文明发展前途的宏阔视野强调指出,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新学说,也蕴含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生态智慧。在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天人合一”的基本内涵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理论部主任黄承梁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人类社会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贡献的东方智慧。


  新实践

  58岁的王明武在长江上“漂”了几十年。如今,他的“漂”没有改变,但已从摇船撒网的捕鱼人变成了驾船巡防的护鱼员,拥有了稳定工资。

  王明武是武汉江夏区的居民,15岁起就在长江上捕鱼,是当地数一数二的捕鱼能手。

  王明武说:“在最好年份,一家能有10多万元收入。但近些年,长江里的鱼越来越少、越来越小了。”

  长江,曾是全球七大生物多样性丰富河流之一,但由于长期过度捕捞和水质污染,其生物完整性指数一度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

  长江流域也是中国经济活动最为密集的地区。长江经济带覆盖11个省市,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

  2021年5月,长江宜昌江段葛洲坝下游附近出现成群长江江豚。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2021年1月1日零时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10年禁渔计划全面启动。这是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生态保护和恢复计划,共计退捕上岸渔船11.1万艘、涉及渔民23.1万人。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在当今全球现实中突出表现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是否能协调统一,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否能实现双赢。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不断用新的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是掠夺自然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困守青山的“缘木求鱼”。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将绿色发展、绿色生活等新的理念转化为一系列政策实践,引领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

  2015年,被专家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实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也正式建立,中国还提出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目前已在四省设立运行;2017年,“污染防治”被确定为三大攻坚战之一;2018年,新的生态环境部组建运转。

  在至关重要的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中国均在全面推进。

  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最大投资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和发电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

  中国在清洁能源方面已是全球领导者,不仅拥有全球最大清洁能源市场,同时也是全球最大清洁能源生产地。中国还是全球最大的电动车生产国和消费国。

  目前,中国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基本完成,初步划定的全国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比例不低于陆域国土面积的25%,覆盖了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覆盖了全国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关键区域。

  图为塞罕坝机械林场风光(2021年8月2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牟宇摄

  这些年,中国生态版图不断扩大,像塞罕坝这样的地球上的“绿色奇迹”一个接一个地涌现。

  中共十八大以来,受益于空前的生态保护和执法力度,中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85%的重点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妥善保护,部分珍稀濒危物种野外种群也在逐步恢复。

  在将绿水青山“还”给当地群众的同时,也将它“还”给了这里的“祖居生灵”。

  2021年中国全国两会上,青海代表团带来的两张照片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一张是漫步在草丛中的荒漠猫,另一张是行走在树丛中的雪豹。

  这是祁连山生态环境系统持续改善的重要标志。祁连山构筑了中国西部生态安全的防线,是河西走廊的“生命线”“母亲山”,是“亚洲水塔”免受荒漠侵袭的主要掩体。

  另外,一度濒临灭绝的中国豹,于2013年起被发现已重返人口密集的华北栖息地。这是中国生态保护和恢复有力的又一个鲜明迹象。


  新贡献

  2019年2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地球越来越绿”的推文引发全球关注。

  其地球卫星数据显示,中国的植树造林和中印两国的集约型农业活动主导了地球变绿的过程。

  数据还显示,过去20年里地球增加的绿化面积,相当于亚马逊热带雨林的覆盖面积。其中,全球植被叶面积净增长的25%来自中国。

  这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给世界所作重大贡献的一个绿色缩影。

  然而,“地球越来越绿”的结论,只是相较20年前的动态过程,它并不足以解决地球和人类所面临的严峻生态危机。

  多个联合国机构与合作伙伴近日发布的《2021团结在科学之中》报告显示,全球气温上升正推动世界各地发生毁灭性极端天气。

  过去5年,全球平均气温为有记录以来最高。如何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人类亟待解决的难题。

  另外,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持续,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持续抬头,均给全球生态议程带来严峻挑战。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坚决维护多边主义、建设性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以促进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站在人类生态文明发展的十字路口,习近平2020年9月通过联合国讲坛,就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作出了实现“双碳”目标的庄严承诺。

  2021年9月21日,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王迎摄

  一年后,习近平又通过联合国讲坛宣布,中国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

  庄严的宣告、有力的行动,又一次明确了中国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长期政策坚持,给全球气候治理与绿色发展议程注入了新的政治动力。

  “如果世界上有哪个国家能达成如此宏大的气候变化目标,那就只有中国了。”全球知名能源咨询顾问公司伍德麦肯兹亚太地区副主席加文·汤普森说。

  面对地球生态环境恶化的威胁,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只有并肩同行,才能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全球生态文明之路行稳致远。

  2014年,中美两国元首共同发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宣布各自2020年后的行动目标,加强清洁能源、环保领域合作。而这强有力地推动了《巴黎协定》的达成。

  2015年12月12日,《巴黎协定》在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并于2016年4月22日在美国纽约联合国大厦签署,于同年11月4日起正式实施。中国政府在《巴黎协定》上首批签字。

  2018年,中国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实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向联合国交存《巴黎协定》批准文书。

  2021年8月12日,尼日利亚留学生拉瓦迪·达蒂在福建农林大学学习菌草技术。如今,许多非洲青年希望通过菌草技术改善自己祖国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新华社记者林善传摄

  2019年,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国宣布实施“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这是中国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力量的又一个行动证明。在之前的2015年9月,中国已经宣布设立20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

  另外,中国正积极推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和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

  2020年,中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7.0%,同比上升5.0个百分点;初步核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8%。

  2020年,中国再生资源回收总量达到3.7亿吨,比四年前增加约30%。同年,中国实现了固体废物进口清零的目标。

  截至2020年底,中国碳强度较2005年降低约48.4%,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9%,大幅超额完成到2020年气候行动的目标。

  2021年,中美达成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声明,重启气候变化对话合作渠道。世界第一大和第二大经济体的这个举动,给全球环境治理改善增加了新的政治动力。

  中国还加大力度向世界分享绿色技术和经验。中国理念和技术元素融入非洲“绿色长城”工程建设;菌草技术已为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了绿色就业机会;一些非洲和中亚国家通过中国的技术援助实现“点荒成绿”……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影响不断扩大。例如,201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会议通过了推广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决定草案;201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

  英国《自然》杂志曾刊文指出,中国拥有平衡经济发展与控制物种和生态系统损失的丰富经验,为世界生物多样性工作带来重要助益。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亚太区域主任德钦次仁说,中国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可以作为指导全球战略方向的典范。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网
责任编辑:胡维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