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郴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第一观察|习近平的“亚运时间”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3-09-26 16:20:53 打印 字号: | |

  出席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并宣布开幕,为来华出席开幕式的国际贵宾举行欢迎宴会,同6位外国领导人、2位国际组织负责人举行双边会见……习近平主席的“亚运时间”传递出深长意蕴。

  (一)“给全世界留下难忘的杭州记忆”

  从北京到广州再到杭州,亚运会第三次结缘中国。

  杭州亚运会是党的二十大之后举办的国际综合性体育赛事,参赛运动员数量、项目设置、总体规模均创历史新高。

  9月22日下午,在会见亚奥理事会代理主席辛格时,习近平表示,中国政府和人民有信心、有能力举办一届“中国特色、亚洲风采、精彩纷呈”的体育盛会,增进亚洲人民团结和友谊,给全世界留下难忘的杭州记忆。

  习近平曾在浙江工作6个年头,熟悉这里的山水草木、风土人情,参与和见证了这里的发展。

  亚运会开幕前夕,习近平深入浙江金华、绍兴等地考察调研。

  “浙江坚持改革开放,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正在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者。”在23日中午举行的开幕式欢迎宴会上,习近平这样向世界介绍浙江。

  亚运与浙江,双向奔赴。

  浙江赋予亚运会江南韵、中华魂;透过亚运会,也让世界认识活力浙江,看到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祝愿大家在诗画浙江度过难忘的时光,在亚运会圣火下留下美好的记忆。”习近平的话语真挚、热情。

  (二)“中国认真履行承诺”

  “中国一贯重视发展体育事业,积极参与国际奥林匹克事务,践行‘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9月22日下午,习近平会见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巴赫时说。

  从北京冬奥会,到成都大运会,再到杭州亚运会,中国克服新冠疫情等挑战,向世界奉献一场场精彩的体育盛会。中国兑现承诺,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自信、担当。

  “自申办以来,中国认真履行承诺,全力推进各项筹办工作。”回顾杭州亚运会筹办历程,习近平这样说。

  代表世界文化遗产的吉祥物、展现中国江南文化的奖牌等,杭州亚运会体现了深厚的中华文化积淀和独特的中华文化魅力,向世界传递真正的“中国表达”。

  办赛理念体现发展理念。北京冬奥会的办奥理念是“绿色、共享、开放、廉洁”;成都大运会倡导“绿色、智慧、活力、共享”办赛理念;“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理念贯穿于杭州亚运会赛事筹备全过程……

  从申办到筹办再到举办,杭州亚运会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三)“续写亚洲文明新辉煌”

  亚运会自1951年首次举办至今,已走过70余年的不平凡历程。一部亚运史,就是一部亚洲国家实现民族独立、掌握自己命运、壮大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力量的发展史。

  “亚洲运动会承载着亚洲人民对和平、团结、包容的美好向往。”习近平在开幕式欢迎宴会上提出“以体育促和平”“以体育促团结”“以体育促包容”,体现了以体育为桥,聚亚洲之力,筑未来之路的深刻用意。

  以体育促和平——

  习近平说:“我们要以体育促和平,坚持与邻为善和互利共赢,抵制冷战思维和阵营对抗,将亚洲打造成世界和平的稳定锚。”

  和平是发展的前提。过去几十年,亚洲之所以能取得世界瞩目的发展成就,离不开总体和平稳定的大环境;未来亚洲要实现更大发展,决不能生乱生战,否则就会自断前程。

  以亚运会为契机,中国搭建起亚洲各国友谊的桥梁,为维护亚洲和平稳定作出新的贡献。

  以体育促团结——

  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前所未有。冲出迷雾走向光明,最强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最有效的方法是和衷共济。

  习近平指出,“以体育促团结,把握历史机遇,合作应对挑战,践行‘永远向前’的亚奥理事会格言,把共同发展、开放融通的亚洲之路越走越宽。”

  亚运会开幕之日正值中国农历的秋分节气,寓意丰收和团圆。杭州亚运会,亚奥理事会的45个成员全部报名参赛,彰显亚洲命运与共、携手向前。

  透过亚运会这扇窗,世界再一次感受到亚洲的凝聚力。正如习近平曾经说过的,“亚洲各国就像一盏盏明灯,只有串联并联起来,才能让亚洲的夜空灯火辉煌”。

  以体育促包容——

  “亚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创造了璀璨的文明。”习近平阐明亚洲文明之于体育交流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意义——“亚运会设置了诸多富有亚洲特色的比赛项目,为体育和文化交相辉映提供了舞台,是亚洲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充满活力的生动写照。”

  东亚的武术、南亚的卡巴迪、东南亚的藤球……当富有亚洲不同地域体育文化特色的项目在杭州亚运会亮相,亚运体育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将尽数展现。

  通过体育铺路架桥,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必将开创亚洲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为推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力量。


 
来源:最高法院网
责任编辑:曾文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