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郴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习近平同苏里南总统单多吉会谈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4-04-12 15:55:22 打印 字号: | |


     新华社北京4月12日电(记者 刘华)4月12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苏里南总统单多吉举行会谈。

  4月12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苏里南总统单多吉举行会谈。这是会谈前,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同单多吉和夫人梅莉萨合影。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习近平指出,中苏友谊源远流长、历久弥坚。苏里南是第一批同新中国建交、同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及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规划的加勒比国家之一。两国始终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中方愿同苏方一道努力,进一步巩固政治互信,加强经贸合作,扩大人文交流,密切国际协作,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中苏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更好造福两国人民。

  4月12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苏里南总统单多吉举行会谈。新华社记者 翟健岚 摄


  习近平强调,中方高度赞赏苏方始终坚定对华友好,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坚定支持中方。中方也坚定支持苏方维护国家主权独立、自主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方愿同苏方继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保持高层交往,密切各部门、立法机构、政党间友好交往,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中方欢迎更多苏里南优质特色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愿同苏方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加强发展战略对接,拓展贸易、投资、农业、能源、矿业、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等领域合作,给两国人民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福祉。苏里南是加勒比地区华侨华人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西半球首个把中国春节作为法定假日的国家。双方要继续鼓励人文交流,便利人员往来,共同建设好孔子学院。加强地方合作,不断丰富两国交流合作内涵。中方愿同苏里南等发展中国家一道,加强多边协调和团结合作,维护共同利益,实现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方重视发展同加勒比国家关系,支持加勒比国家谋求繁荣发展、增进民众福祉,愿继续为地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单多吉表示,苏中友好交往历史悠久。苏里南华人群体为苏国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苏中建交48年来,苏方始终坚定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将继续坚定不移支持中国实现国家统一。中国为苏里南抗击新冠疫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宝贵帮助,两国农业、卫生、基础设施等领域合作取得丰硕成果,这些都体现了两国的高度政治互信和深厚兄弟情谊,极大助力了苏里南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树立了南南合作的典范。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和全球发展倡议等重要全球倡议,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对维护多边主义、促进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苏方予以支持,愿同中方加强协作,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期待以此访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两国政党交流,拓展经贸投资、绿色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合作,进一步深化苏中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苏方愿为推动加勒比国家同中国关系发展作出积极努力。

  4月12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苏里南总统单多吉举行会谈。这是会谈后,两国元首共同见证签署关于经贸投资、绿色发展、数字经济、教育等领域多项双边合作文件。新华社记者 丁海涛 摄


  会谈后,两国元首共同见证签署关于经贸投资、绿色发展、数字经济、教育等领域多项双边合作文件。
  双方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里南共和国联合新闻公报》。

  4月12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苏里南总统单多吉举行会谈。这是会谈前,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为单多吉举行欢迎仪式。新华社记者 丁海涛 摄

  4月12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苏里南总统单多吉举行会谈。这是会谈前,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为单多吉举行欢迎仪式。新华社记者 翟健岚 摄


  会谈前,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为单多吉和夫人梅莉萨举行欢迎仪式。

  4月12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苏里南总统单多吉举行会谈。这是会谈前,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为单多吉举行欢迎仪式。新华社记者 申宏 摄

  4月12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苏里南总统单多吉举行会谈。这是会谈前,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为单多吉举行欢迎仪式。新华社记者 申宏 摄


  单多吉抵达时,礼兵列队致敬。两国元首登上检阅台,军乐团奏中苏两国国歌,天安门广场鸣放21响礼炮。单多吉在习近平陪同下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并观看分列式。
  当晚,习近平和彭丽媛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为单多吉夫妇举行欢迎宴会。
  王毅参加上述活动。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网
责任编辑:曾文卉